肿瘤标志物(TM):是癌细胞在发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或几种正常细胞所没有的或含量很低的“特异性”物质,或者是宿主细胞对癌细胞入侵反应所产生的正常细胞成分,但在量上和质上与正常时或良性疾病时相比有显著差异。
肿瘤标志物存在于细胞、组织、血液或体液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判断是否有癌的存在。
常规检查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原125(CA125)、糖原153(CA153)、糖原199(CA199)、糖原724(CA724)、糖原211(CA211)、铁蛋白(Fer)、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组织多肽抗原(TPA)、糖原242(CA24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球蛋白(TG)、抗甲状腺球蛋白(ATG)、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ATPO)等。
新的肿瘤标志物不断地被发现,并且很快进入临床应用。近来被推出的检测项目有TSGF(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和NMP22(尿核基质蛋白)。TSGF是与恶性肿瘤生长相关的糖类物质核代谢产物,其特点是对恶性肿瘤的检测具有早期性和广谱性。对疗效观察人群查体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TSGF不具备器官特异性。许多非肿瘤性的疾病和炎性疾病也会增高,影响结果的判断。NMP22是定量检测尿液中的核基质蛋白。通过其含量的多少辅助判断尿道癌症,特别是膀胱癌的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常用于术后,治疗后的追踪随诊,以减少做膀胱镜的次数。主要注意收集尿液要新鲜。2~8℃不能超过72小时。剧烈运动后,马上检测,浓度会增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肿瘤标志物可以在多方面得到应用,合理的应用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1)首先可应用于普查、TM一度不适宜对无症状人群进行普查,但是某些TM确实可以考虑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如HBsAg携带者和肝硬化病人中检查AFP;
(2)肿瘤的定位,如:PSA、甲状腺球蛋白,具有较好的器官特异性;
(3)用于诊断,由于TM无足够的灵敏度,不能排除假阴性结果,因此不能进行确诊。可以作为确诊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
(4)用于肿瘤的分期,血清中的浓度与肿瘤的大小或分期之间通常存在关联,TM在肿瘤晚期时呈现较高的浓度;
(5)用于疗效监测,这是TM最重要的应用价值。TM对恶性肿瘤的预后具有监测价值,特别在病程监测中,TM浓度的升高和降低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实验室检测方法: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最早采用的是血球凝集法,后来出现电泳法、放免法、荧光免疫法,最多采用的是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ELISA可以对所有的已开发的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而且定量比较准确。在ELISA法原理为基础上,产生了微粒子法、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法等,这些新技术大量地应用到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中,使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进入了高度的自动化。使测定更敏感、更准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率先使用了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保证了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的快速性、准确性。
对肿瘤标志物测定的影响因素:如肝肾功能异常和胆汁淤滞等均可造成TM浓度的升高,强烈的治疗和连续的细胞死亡,肿瘤部位供应障碍等均可导致TM浓度等等。判读检测结果时采血前或结果异常时,应排除以上情况。合理应用 肿瘤标志物(TM)测定的临床价值在于动态观察,有时即使在参考范围内的浓度变化,可能也具有价值;也可定期测定TM浓度,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肿瘤制定不同的时间表。由于肿瘤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复杂性和多态性,迄今为止,还无法找到一种肿瘤标志物可对肿瘤的发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多数专家认为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弥补上述缺陷。
总之,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仅仅是配合临床医生对肿瘤诊断、治疗、监测的辅助手段。检测出的结果要根据其它临床检测手段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