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用于:
(1)早期预警肿瘤发生、发展;
(2)动态监测以反映治疗效果;
(3)在无法取得肿瘤标本、明确病理诊断时对肿瘤性质做出某些提示、为试验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类“特殊标记物”又可称为“肿瘤细胞表达物”,往往是肿瘤细胞膜或细胞内结构上的某些特殊结构点,例如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D20受体等。它们的第一个特点为多半在肿瘤细胞表面多、正常细胞表面少;第二个特点为可以被某些药物特异性识别并结合、从而成为这些药物追踪、打击的“靶子”。此类药物一旦结合上去,就会像钥匙插入锁眼一般启动瘤细胞内的“死亡信号”而杀死肿瘤、而很少损伤正常细胞。顾名思义,此类药物被称为“靶向药物”,其相应的治疗也被称为“靶向治疗”。例如:EGFR抑制剂、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雌激素拮抗剂、CD20单克隆抗体等,已广泛用于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此类“表达物”往往需通过直接检验肿瘤组织方能检出,因此,有经验的肿瘤科医生往往会在手术切检或切除后检查肿瘤标本、了解其表达高、低,为制定以后的治疗方略提供参考。
近年来,新的肿瘤标记物不断发现、检查手段不断完善,使得其灵敏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相信今后“肿瘤标记物学”这一新兴学科会取得更长足的发展、为早期反映体内肿瘤变化状态提供更充足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