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敷贴的分类
敷贴一般可分为散剂、膏剂、饼剂、丸剂和糊剂等类型。不论哪种类型,外敷药物都是依靠皮肤(皮部)深入经络,进而达到内脏,起到协调人体,扶正祛邪,从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癌症防治中,运用敷贴疗法时以散剂、膏剂和糊剂为多,分别简述如下:
(1)散剂制法:将配方中的某些药食物按要求进行炮制,然后混合加工研成细末,酌量调匀。在用白开水或白酒、油料调拌时,应根据患者症状及皮肤干湿燥润等实际情况,分别将敷药料调拌为稀湿状、粘稠状等。
(2)膏剂制法:一般将配方中的药料先用香油浸渍一段时间,然后放人锅中,加植物油(香油或菜油等)用小火缓慢熬炼,待药料焦黄,过滤去药渣,将滤汁回入锅中,继续熬炼。待油脂渐渐呈棕黑时、滴在纸上成珠状不散时(即软硬适度),摊涂在一定规格(尺寸)的皮、布、牛皮纸、软胶纸等上面即可使用。
(3)糊剂制法:用研磨等方法将药物制成细末,用粘合剂,如酒、醋、鸡蛋清、麻油等辅助料,或用冷开水调拌药末成糊状;或用新鲜药、食物洗净后直接捣烂成糊状敷贴于患处,外盖纱布,以胶布固定。糊剂多选用易溶解、易研成细末的药物,民间常用新鲜草药,以及具有药物功效的食物等。
2.敷贴的部位
敷贴方法所遵循的原则,所选用的穴位,原则上与针灸用穴是一致的,但也有本疗法的特点。敷药部位多数直接选用痛点穴位,即针灸常用的“阿是穴”,该穴便于药物的直接渗透。同时还多选用窍穴,因窍穴与内脏有密切关系。
此外,在选穴时还必须遵循“欲清上焦,选上脘、肺俞、劳宫、内关;欲清中焦,宜选神阙、涌泉、中脘;欲清下焦,宜选气海、关元等穴。欲补五脏,宜选背俞穴;欲泻五脏,宜取背俞穴;欲救阳者,宜选关元、气海”等原则。若病在经,循其经而取之。只要选穴精当,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敷贴的方法
敷贴的具体方法,仍以散剂、膏剂、糊剂为例,简述如下。
(1)散剂敷贴方法:应先用75%酒精按消毒规则由里而外擦洗患部或疼痛的穴位点,然后再敷贴药物;也可先进行拔罐等施术后敷药,把敷贴的药剂用纱布包扎好。对于胸、腹或活动关节处可选用胶布贴于药上,但胶布上要剪(或扎)几个小孔,以便通气,隔1天或2天更换敷药1次。可根据病情需要,在敷药外面进行熨烫,以增强药效。
(2)膏剂敷贴方法:临床(或家庭)使用时,首先应将膏药烤软,然后进行搓揉,将四周药料调揉厚薄均匀。根据患者的病况需要,可在敷贴膏药内添加丹药。丹药一般是在搓揉膏药时少许地加人,待膏药微凉后即可敷贴于患部或疼痛的穴位点。
(3)糊剂敷贴方法:通常在敷贴的患部或穴位点,先用姜汁或白酒,或用75%酒精擦洗,清除皮肤上的不洁之物,然后敷贴糊剂药物。凡在四肢部位及关节部位,包扎时不脱落即可,不宜太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