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如《素问》指出:“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难经》云:“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最早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如《素问》指出:“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难经》云:“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金匮要略》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这些都类似于胃癌症状的描述。历代医家有较多发挥。在病因病机上,隋代《诸病源候论》云:“荣卫俱虚,其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胃反也。”
明代《景岳全书》指出:“(反胃)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郁竭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在治疗方面,《景岳全书》曰:“治反胃之法,……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历代医家对胃癌的预后也有所认识。《石室秘录》曰:“反胃之证,虽一时不能遽死,然治之不得其宜,亦必死而后已。”上述论述表明,古代中医学对胃癌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医药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独特疗效要被充分发挥,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进一步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探索胃癌中医证型本质、筛选疗效可靠的药物、组方的优化及剂型的改革等,以取得新的突破。
病因病机
胃癌的发病原因甚为复杂,一般认为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脾胃受损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邪毒乘虚而人等有关。胃癌多方面的发病原因,产生不同的病理机制:
气滞 由于忧思恼怒,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而为病。
血瘀 血随气行,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条达,日久必致瘀血凝滞,日积月累,瘀结成块而形成胂瘤。
痰凝 饮食失节,长期饮酒,过食油腻,损伤睥胃,或脾胃素虚,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凝结而为痰,痰湿凝聚而成胂块。
湿聚 饮食、劳倦、情志不遂,影响脾胃或睥胃素虚,脾虚不能运化水谷而使水湿停留,继而又可影响气血的运行而成肿瘤。
正虚 正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凝聚体内,日久而致肿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