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指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及乳腺小叶的恶性肿瘤,是全世界女性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北美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为女性乳腺癌的高发区,最高的发病率见于夏威夷的白人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的白人,发病率高达80/10万,而在日本发病率仅为12/10万。在同一国家中,白人的发病率高于黑人。最低的发病率见于非洲和亚洲的人群,为10~15/10万。在美国的华人和日本人,其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虽然没有白人那样高,但已比新加坡的华人及日本国内的人高出3倍。中国属于乳腺癌低发区,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且城市高于农村,沿海地区高于内地。上海、北京、天津及沿海地区是中国乳腺癌的高发地区。尤以上海为最高,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中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始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本病的描述,以后历代医家从不同的侧面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使本病的辨证施治体系逐趋完善。综合诸医家的论述,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感六淫、邪毒蕴结,或情志不畅,肝脾两伤及冲任失调,气血凝滞有关,病变与肝脾肾及冲任的关系最为密切。外感六淫之邪,邪毒蕴结,客于乳络而发病;乳腺癌的发生与情志的关系甚密,情志不畅而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气滞痰凝,经络痞涩,致成本病;冲任隶属于肝肾,为气血之海,肝肾不足,冲任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凝,阻于乳络而发为本病。乳腺癌病人病因主要是“忧愁思怒气”带来的阴阳五行不平衡。当病人初以语言、行动上受刺激,便火气开始上升,引起足阳明经和手阳明经的冲突,与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的冲突,气中的热和热相争化为毒气;毒气在经络上反复多次,其部位赤血败坏,凝结肿大而癌变。
(一)临床表现
乳腺癌早期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仅有乳房肿块,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出现一系列乳房局部的和全身的症状。
(1)乳房肿块:无痛性肿块是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初起较小,临床上难以触及,以后逐渐增大,当长到近1cm大小时,始能察觉。大多数患者往往在无意中触摸到乳房肿块而来就诊。一般肿块单个占绝大多数,表面呈不规则的凹凸不平状,边界不甚清楚,质较硬韧,部分坚硬如石。早期肿块尚能活动,中、后期则活动度差,或固定不移。
(2)乳房疼痛:乳腺癌早期一般不发生疼痛,仅少数病人有隐痛、牵拉痛、刺痛或钝痛;晚期则可有明显的疼痛。也有少数病人以乳房疼痛为乳腺癌的首发症状。
(3)乳头溢液:少数乳腺碣患者可有乳头溢液,颜色可为无色、乳白色、淡黄色、褐色、红色等;性状可呈水样、血样、乳汁样及浆液样;溢液量可多可少。
(4)皮肤改变:乳房皮肤改变与肿瘤部位深浅和侵犯程度有关,病变早期或部位较深者皮肤可正常。病变部位浅表、侵及皮肤及皮下组织并与之粘连,使皮肤凹陷,形成“酒窝征”、橘皮样变。晚期乳腺癌局部溃烂,边缘不整,状如翻花,或深如岩穴,时流污浊血水。乳头湿疹样癌则表现为乳头、乳晕部糜烂,严重者整个乳头被腐蚀脱落。
(5)外形变化:正常乳房的弧形轮廓出现缺损,或者形状发生改变。
(6)乳头异常:晚期乳腺癌由于肿瘤的侵犯可造成乳头的回缩、固定。如肿瘤位于乳头下或甚为接近处,在早期即可见乳头的回缩、凹陷。有时因乳房内纤维组织挛缩,使整个乳房抬高,可见两侧乳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7)全身症状:乳腺癌早期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当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常在同侧下及锁骨上、下触及肿大之淋巴结。晚期出现消瘦、贫血或恶病质,症见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心悸气短,或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等。转移之淋巴结质硬融合成团,少数可转移至对侧。当癌肿转移至其他脏器时,则可以引起相应脏器的一系列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x线检查是乳腺癌诊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钼靶线摄影或干板摄影。钼靶线摄影主要表现为分叶状、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影,边缘不甚整齐,多数有长短不一的毛刺状突起,或短粗的角状隆起;另外就是钙化,这是乳腺癌常见的征象,可见于瘤体中央或者边缘部位,钙化粒微小,大小不等。干板摄影的表现与钼靶线表现基本相同,只是干板摄影有特殊的边缘效应,图像更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