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肿瘤是指机体中成熟的或在发育中的正常细胞在不同有关因素长期作用下,呈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恶性肿瘤则因这种增生或分化是无规律的,且能浸润和破坏组织。恶性肿瘤治疗后易复发,晚期多出现恶病质。
针灸治疗恶性肿瘤,在古医籍中亦早有类似记载。如噎膈症,《灵枢•四时气》即已提到:“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载述了“发肿至坚有根”的“石痈”的灸治。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一书还涉及到“乳岩”的针灸。同时代的针灸家杨继洲,对噎膈症不仅提出穴方,还对其病因病机加以探讨,认为是:“脾绝胃枯”之症。古代所积累的治疗经验,不少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现代应用针灸治癌的最早报道,见于50年代初[1],但至60年代仍多以个案形式出现,内容集中于乳癌、子宫颈癌、食道癌等。70年代多病例的临床文章骤增,不少穴位刺激法都用于治癌。当然,其实际疗效和临床价值有必要实事求是分析,但探索精神是可贵的。八十年代迄今,海内外的针灸工作者进一步做了大量的工作,针灸治癌已经摸索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首先在诊断方面,通过反覆观察,发现恶性肿瘤病人耳廓穴位中的相应部位可出现某些阳性反应物,如隆起物、癌点(呈污秽蝇屎色、棕褐色,小似针尖大似粟米)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反应。国外学者也观察到,用良导络测试癌症患者,可提示病情的轻重程度。在治疗方面,据所及资料,针灸主要用于食道癌、胃癌、子宫颈癌及皮肤癌的治疗,同时对其他恶性肿瘤的某些症状如疼痛综合徵也有良好作用。针灸治癌可以鸽名贵屠临床症状改善,延长生存期,甚至使少量患者的瘤体缩小乃至消失。其中,疼痛是恶性肿瘤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症状,我国及前苏联、日本等国学者都证实体针和耳针可明显抑制脑瘤、乳腺癌、胃癌、肺癌、直肠癌等所引起的疼痛和失眠。在穴位刺激方法上,除针刺外,尚用艾灸、穴位注射、电热针、皮内针、割治、埋植等法。针刺手法体质强者用凉泻、平补平泻法,弱者用热补、平补平泻法。
针灸治癌的机理研究,也作了不少工作。目前倾向于认为恶性肿瘤主要涉及到人体免疫系统和生物电问题。海内外工作表明,针刺可以使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细胞活动增强,吞噬肿瘤细胞,提高免疫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其次,癌细胞常可由于细胞分子氧化异常而导致生物电活性降低,而针灸对细胞的生物电活性有强烈刺激作用,从而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证实,针灸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多层次的,而不是仅作用于某一种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3]
【治疗】
针灸
本法主要治疗食道癌及胃癌。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大椎、身柱、神道、灵台、夹脊胸8、脾俞、胃俞、足三里;2、中脘、章门、足三里、行间、三阴交、膈俞、丰隆、公孙。
配穴:食道上段癌加天突、璇玑、华盖;食道中段癌加紫宫、玉堂、膻中;食道下段癌加鸠尾、巨阙、中庭;胃癌加上脘、中脘、下脘。另可配相应部位之华佗夹脊穴(食道上段:夹脊颈6~胸2;中段为夹脊胸3~6;下段夹脊胸7~10;胃癌为夹脊胸11~12)。
(二)治法
主穴第1组为麦粒灸,每次取督脉穴2个或肢体穴1对。艾炷为麦粒大,以纯艾制成,用着肤灸(化脓灸法)。选定穴后,用蒜汁涂穴,粘住艾炷,施灸。为减轻疼痛,可用手在穴旁轻拍,一炷灸完再接一炷,每次灸7~9壮。灸完以生理盐水揩净灰烬,贴以灸疮膏,使其化脓。隔日灸1次,可顺次选穴,共6次灸毕为一疗程。主穴第2组为针刺,每次选1~2穴,并据病变部位酌加配穴。用26号2寸毫针,采取提插不留针手法,体弱者施弱刺激,小提插约10~20次,刺激时间为10~20秒;体强者施重刺激,大提插30~40次,刺激时间为30~40秒;一般用中等幅度提插,约20~30次,刺激时间为20~30秒。每周针3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2周。两组可交替进行,亦可单用一组,视病人症情而行。
第二疗程仅取配穴,其中华佗夹脊穴用针刺法,手法同前。馀穴用药饼灸法。
药饼制备: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鸟、草鸟各等分。共研成细粉,加蜂蜜、葱水调和捏成药饼,大如5分硬币,2分厚,中穿数个小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