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癌病人的临床表现依据其肿瘤的大小和发生部位而不同。
1.肺类癌
肺类癌占原发肺肿瘤总数的2%,被认为来源于支气管黏膜的神经内分泌Kulchitsky。肺类癌根据肺脏的神经内分泌图谱被分类,其中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最高。典型肺类癌(如高分化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通常在50岁左右出现症状,大部分发生在肺门,表现为久治不愈的肺炎、咳嗽、咯血和胸痛,有时还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症状。肺类癌异位分泌的促皮质激素引起的库欣综合症占全部库欣综合症的1%,由于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导致的肢端肥大症已有报道,类癌综合症的发生率不到5%,是由类癌细胞分泌过多的血清素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潮红、腹泻、发绀、哮喘、指间关节疼痛、低血压、精神失常及心内膜纤维病变致右心衰竭等。发生率在3.7%~18%。除与血清素有关外,与缓激肽、多巴胺、组胺、P物质等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血管运动的不稳定性。头面部阵发性潮红,伴有心动过速和血压增高。也可引起呼吸困难、哮喘。有的可致顽固性腹泻。有的引起心脏改变,表现为瓣膜病和心功能不全。
2.支气管类癌
支气管类癌男女发病率相近,以40-50岁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咯血少见。颈部听诊吸气性哨鸣音,双肺呼吸音减弱。临床分为周围型和中央型,越靠近中心的支气管,黏膜内Kulchitsky细胞分布越多。中央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咯血、胸痛、低热。周围型多无症状,多数在体检时发现。
转移途径
转移常见于纵隔淋巴结、肺、骨和皮肤。淋巴结转移和综合症的出现在诊断时是预后不良因素。异位类癌更具侵袭性,30%~50%转移到纵隔淋巴结,5年生存率40%~60%。
支气管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