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肛管解剖
肛管是由外括约肌包绕形成的消化道末端,长约3cm,上界为齿线,下界为肛缘,也称作解剖学肛管。如果包括齿线至耻骨直肠肌上缘,则称为外科学肛管。肛门即指在静息时处于关闭状态的肛管最下端,但在处理肛管内病变时,也应考虑对肛门周围皮肤的治疗,所以肛管的下端在某种程度上也应该包围皮肤。正常情况下每人有4~8个肛腺,大多集中在肛管后壁。
2.肛周组织
肛管周围有内、外括约肌环绕,肛管内括约肌为直肠环肌的延伸,受自主神经支配,属不随意肌;肛管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肌,受脊髓神经支配,属随意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
直肠与肛管周围以肛提肌为界,分为几个组织间隙。肛提肌以上左右各有骨盆直肠间隙;肛提肌以下左右各有坐骨肛管(或直肠)间隙;在直肠后方与骶骨之间有直肠后间隙。这些间隙内充满了脂肪结缔组织,容易发生感染而形成脓肿,并可互相蔓延扩展。由于神经分布很少、感觉迟钝,故发生感染时一般无剧烈疼痛,病人往往在形成脓肿后才就医。
3.肛门血管
肛门直肠部血管丰富,动脉供应主要来自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骶中动脉和肛门动脉四支。
(1)直肠上动脉(痔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末支,在第3骶骨水平分为左右两支,沿直肠两侧下降,约在直肠中部,每1支动脉支再分数支穿直肠肌层至粘膜下层,在肛柱内下行至齿线附近,沿途分许多小支,主要供应直肠和齿线以上的肛管,其毛细血管丛与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吻合。直肠上动脉分布于直肠上部各层和全部肠粘膜,在肛管上方的右前,右后和左侧三处有主要分支,即截石位3、7、11点常可触及搏动的动脉,是痔的好发部位,也是痔术后大出血的部位。
(2)直肠下动脉(痔中动脉):是髂内动脉分支,比直肠上动脉细小,左右各1支,由直肠侧韧带进入直肠下段的前壁,主要供应直肠前壁和直肠下部各层,其终末与痔上、下动脉均有吻合。
(3)骶中动脉:是单一动脉,由腹主动脉分叉上约1cm的动脉后壁发出,沿第4、5腰椎和骶尾骨前面下行,行于腹主动脉、左骼总静脉、骶前神经、痔上血管和直肠后面,某些终末分支可沿提肛肌的尾缝下降至肛管和直肠。
(4)肛门动脉(痔下动脉):自髂内动脉的分支阴部内动脉发出,经坐骨直肠窝时分为数支,主要分布在提肛肌,内、外括约肌和肛管,也分布至下部直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