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90天,从原位癌、早期浸润型癌到浸润型癌与无任何临床表现到广泛转移一样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了解乳腺癌的这种转移规律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乳腺癌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90天,从原位癌、早期浸润型癌到浸润型癌与无任何临床表现到广泛转移一样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了解乳腺癌的这种转移规律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关键,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乳腺癌细胞常见的转移方式包括以下3类:
(1)局部扩散
乳腺癌细胞常沿乳腺导管扩散,或沿筋膜间隙浸润,此时如果侵及皮肤及深部小血管或癌栓形成而闭塞血管,导致局部组织充血,出现炎性乳腺癌,严重时可因肿瘤内部血供障碍,使肿瘤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如果侵犯皮肤淋巴管或癌栓形成,淋巴栓塞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可出现皮肤水肿。淋巴管内癌细胞继续生长,可形成分散的皮下卫星结节。如果癌细胞侵犯乳腺韧带致使其挛缩,皮肤表面可出现橘皮样变。
(2)淋巴道转移
乳腺的淋巴引流主要流向腋下淋巴结(乳腺外象限)和乳内区淋巴结(乳腺中央和内侧象限),再引流到锁骨下和锁骨上淋巴结,此时病变已属晚期,不宜根治性手术治疗,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约有50%~70%的患者就诊时已有腋下淋巴结转移。当淋巴管阻塞时,淋巴液可发生逆流,转移到对侧腋下、锁骨上、纵隔、腹腔淋巴结甚至腹股沟淋巴结。
乳腺癌的淋巴播散。高达60%的病例在诊断时就已有淋巴结转移。通常,外侧病变转移至腋窝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纵隔淋巴结以及锁骨上淋巴结。然而,淋巴结受累仅仅是肿瘤从乳腺发生向外播散的可能性的一个标记。阳性发现提示其他部位亦可以出现乳腺癌微小转移灶。
(3)血行扩散
乳腺癌细胞可直接侵入血管随血液向远处转移。临床确诊的患者中有5%~15%已发生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肺,其次为骨(胸椎骨和骨盆最多,其次为肋骨、股骨等)、肝、软组织、脑、肾上腺等。
有腋下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术前作全身骨扫描,发现约20%有异常改变,但患者常无临床症状。
1)肺转移
癌细胞在肺毛细管内停留、生长,继之侵入血管,形成转移瘤。肿瘤侵及肺组织的淋巴管和肺静脉,引起肺淋巴组织的转移或全身转移。肺转移多数表现为肺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偶为单个结节,临床上有明显的咳嗽、气急、发绀,早期X线片无异常或仅见肺纹增多,容易误诊。
乳腺癌术后肺转移
2)骨转移
多数为溶骨性改变,少数为成骨性;长骨转移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时由于脊髓受压可引起截瘫。临床上有进行性加剧疼痛,早期时X线片可能无阳性发现,骨扫描较X线片敏感,平均可提前3个月发现骨转移。因此,乳腺癌病人出现持续性疼痛时,应作骨扫描检查。放疗对骨转移的疼痛有明显姑息作用,经放疗后90%病例疼痛缓解,并可延迟或防止脊髓压迫所引起的截瘫。
3)肝转移
早期症状不明显,病人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容易忽略,超声及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转移。肝转移患者预后差,化疗及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4)胸膜转移
常继发于肺转移,偶亦有单纯胸膜转移者,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可为血性,有时胸水内可找到癌细胞,治疗可用全身化疗加胸腔内化疗。
5)脑转移
在女性脑转移瘤中,乳腺癌是常见的原发灶,CT检查对诊断有帮助。全头颅放疗可取得暂时性症状缓解,但治疗效果不理想。
乳腺癌的转移频率。乳腺癌初次最常见的部位是胸壁、区域淋巴结和(或)骨。其次是肝、肺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在进展期的患者,乳腺癌几乎可以出现于任一脏器。尸检研究结果显示,转移最常发生在胸壁和肿瘤周围淋巴结,以及骨、肝、肺、胸膜和CNS(脑、脊髓、脑膜)。转移也可以发生在胃肠道器官(胰腺、胃、大肠和小肠)、内分泌器官(卵巢、肾上腺、垂体、甲状腺)以及心血管系统(心包、心内膜、心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