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剖
输卵管左右各一,位于子宫两侧,为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道。输卵管起自子宫角部,其管腔近端与子宫腔相通,远端开口于腹腔,内侧与子宫角相通连,外端游离,而与卵巢接近,全长7.4—13.2cm,女性输卵管直径约0.5cm。
输卵管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四部分:
(1).间质部(或称子宫部):为通入子宫壁内的部分,埋在子宫角部肌层内,短,管腔甚小。
(2).峡部:与间质部相连,在间质部外侧,为输卵管外形最细的部分,管腔较小,长约3~6cm。
(3).壶腹部:在峡部外侧,峡部与伞部之间,输卵管较膨大的部分。长约5~8cm。
(4).伞部(漏斗部):为输卵管远端腹腔开口处,在输卵管的末端,与卵巢很接近。游离端呈漏斗状,有许多须状组织,有“拾卵”作用。
2.组织结构:
输卵管由三层组织组成,即粘膜层、肌层和浆膜层。管腔粘膜由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上皮细胞分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即分泌细胞)及楔状细胞三种。纤毛细胞分布在伞端及壶腹部,至间质部则逐渐减少。纤毛细胞能帮助卵子由输卵管远端向子宫方向运送,无纤毛细胞有分泌作用,有明显周期性改变,楔状细胞作用尚不明显。输卵管内膜有十分丰富的皱褶,因此发生炎症容易粘连,造成输卵管闭锁。肌层由外纵和内环两肌层构成。肌纤维收缩时引起输卵管蠕动。浆膜层即腹膜,为阔韧带的上缘。
3.功能:
c为卵子与精子相遇的场所,受精后的孕卵由输卵管向子宫腔运行。
输卵管是精子和受精卵的通道,能够捕捉卵子,并为卵子与精子的结合提供场所,对女子受孕具有重要作用。精子从宫腔进入输卵管后,其运行受输卵管蠕动、输卵管系膜活动的影响,而这些活动,又受卵巢激素的控制。排卵期,由于高水平雌激素的影响,输卵管蠕动的方向由近端向远端,推动精子由子宫角向输卵管壶腹部移动。同时,峡部内膜分泌增加,其液体向腹腔方向移动,从而有助于精子的运行。当卵巢排出卵子后,输卵管漏斗部便“拾捡”卵子,并使之飘浮于输卵管液中。在输卵管壶腹部,大量的皱襞有利于精子与卵子在此停留、受精。然后,受精卵在孕激素作用下,又借着输卵管的蠕动性收缩和纤毛的摆动,向子宫腔运行。
输卵管粘膜受女性激素的影响,也有周期性的组织学变化,但不如子宫内膜明显。此外,在排卵期间,输卵管液中糖原含量迅速增加,从而为精子提供足够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