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心外科创建于1947年,由著名专家黄家驷教授任首任主任,在国内处于开拓领先地位。1958年石美鑫教授任主任,同年成立上海市胸病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前身),是国内最先开展心血管手术的单位之一。率先开展的心脏手术有十余种,如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右径二尖瓣闭式分离术、主动脉弓切除同种异体主动脉弓移植术等。成功地研究出我国首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并成功地应用于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主动脉窦瘤修补术、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和二尖瓣修复术等。中山医院心外科还是上海瓣膜研究中心所在地,在国内最早研究和使用人造生物瓣膜,于1977年由石美鑫教授等研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生产的生物瓣膜包括牛心包瓣、猪主动脉瓣和硬脑膜瓣,到1993年共生产近1400枚生物瓣膜供本院和兄弟单位使用,并培养了一批生物瓣的研究人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无支架生物瓣的应用(1999年)、儿童心脏移植(2000年)。作为国内首批硕士和博士授予学科,中山医院心外科共培养了博士10余名,硕士20余名,并为国内许多省市培养了大批胸心外科专业人才。
近年来,心外科在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年轻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把握国际心脏外科发展动态,科学管理,在医、教、研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更大的突破,使其临床地位和手术量均居国内领先:床位使用率为国内第一;心脏移植效果为国内最佳;微创冠脉搭桥居国内前三位。而年手术量更是以30%的速度递增。
目前,心脏外科共有正教授二人,副教授五人,主治医师十二人。分两个病房,共有普通床位87张,特需病床2张,独立的心外科监护室共有监护病床18张,心脏移植监护床位2张,具有先进的监护仪。手术室有四个手术间,Jostra等体外循环机四台,体外灌注师五名。2002年手术量达1200余例。在学术上,心脏外科在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替换手术、瓣膜修复手术、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大血管外科治疗、心脏移植手术和冠心病外科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中山医院心外科在学术地位上为华东地区心胸外科召集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了《实用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图解》、《血管外科手术图解》等专著,参与编写了《辞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胸部外科学》、《沈克非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血管外科学》、《胸心外科手术学》等。科研项目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项,上海市科委等其他奖项10余次。
医疗工作
在国内率先开展的手术有:体-肺循环分流术(1953)、动脉导管未闭缝合切断术(1954)、右径二尖瓣狭窄扩张分离术(1957)、低温下心房间隔缺损缝合术(1958)、主动脉弓切除移植术(1959)、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1959)、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破裂缝合术(1960)、左心室壁膨胀瘤切除术(1962)、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直视矫治术(1964)、硬脑膜生物瓣替换术(1977)、手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1991)、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下行瓣膜修复术(1991)、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冠脉搭桥术(1998)、微创搭桥术合并室壁瘤切除术(1998)、心脏移植术(2000)、用“Elephant trunk”技术行主动脉弓全弓置换术(2000)、智能机器臂辅助微创心脏手术(房缺修补术等)。
•瓣膜外科方面 在国内最先应用无支架生物主动脉瓣,临床效果良好,其血流动力学优于机械瓣和有支架生物瓣,对小主动脉瓣环和主动脉瓣感染者效果较好,病例数全国第一。同时开展了新型生物瓣的研究,以及生产和应用同种瓣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二尖瓣环在心动周期中的非平面特性,并根据这个发现,研制出了新型软质人工二尖瓣环,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使二尖瓣修复手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对心功能Ⅳ级的重症风湿性瓣膜病的手术治疗,也有丰富的经验与技术,通过术前改善心功能、术中全面心功能监测、术后完善处理,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常规的瓣膜替换术,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手术成功率上,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每年进行的瓣膜替换术在800例左右,而总的换瓣病人已达数千例。目前正在进行组织工程学人工心脏瓣膜的研究课题,以期研制出新一代的人工瓣膜应用于临床。
•大血管外科方面 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胸主动脉瘤及夹层分离的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共行110余例Bentall手术,手术成功率达95%以上,连续40余例无手术死亡;已行多例主动脉弓置换手术,包括全弓置换和“象鼻”手术,近期及远期疗效良好;20余例降主动脉瘤切除置换术,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国内报道;近一年多更进行了多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急症手术治疗,许多为江浙一带的外地病人,手术成功率高,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心脏移植方面 中山医院心外科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为国内领先。两年半来,共行心脏移植50余例,无一例手术死亡,所有病人术后均出院,绝大多数恢复正常工作,供体心脏的缺血时间最长达4.5小时,病人存活时间最长已超过两年多。目前已组成心脏移植的医疗小组,可到其他省市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同时开展了心脏移植手术供心的保护和免疫抑制治疗方面的研究,同美国UCLA合作开展白细胞介素基因转移方法抑制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反应。
•冠心病外科治疗方面 近年来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成为心外科的主要特色之一。自1998年10月至今已完成1200余例冠脉搭桥手术,其中50%为高危冠心病患者。在上海率先开展微创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目前已作为冠心病的常规手术方式,单纯搭桥术100%行OPCAB术,该技术已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由于手术方式的改进,手术死亡率下降至0.5%,低于美国胸心外科医师协会(STS)报道的3%,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至0.5-1.0%。常规应用乳内动脉作为血管移植物,年龄<60岁病人应用全动脉化进行冠脉搭桥,大大提高远期效果和降低再次手术率。对心肌梗死并发症同期进行外科治疗,如室壁瘤切除、缺血性二尖瓣成形。对高龄及重症患者行冠脉搭桥术效果满意,年龄最大为85岁,50%有心梗史,射血分数35%以下占30%,手术死亡率为5%,居国内先进水平。
应用Symmetry主动脉血管吻合器作桥血管近端吻合,减少了主动脉钙化病人的脑血管并发症,也缩短了手术时间。率先开展及创新的手术还包括胸腔镜辅助和机器人辅助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已达20例,无手术死亡;小切口直视下搭桥术(MIDCAB);硬膜外麻醉清醒状态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与心内科合作应用“杂交”技术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冠脉搭桥并行骨骼肌心肌成形术(CPC)等。
•冠心病的外科手术治疗
•心功能衰竭的外科治疗
•主动脉瘤、动脉夹层分离的手术治疗
•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手术治疗
•瓣膜成形术
•智能机器臂及胸腔镜辅助微创心脏手术
•新型生物瓣膜的临床应用
•房颤消融术
医疗特色- 创新手术的开展
•心脏移植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智能机器臂辅助微创心脏手术
医疗特色- 心脏移植
2000年5月在王春生和赵强主任的带领下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开展了心脏移植手术,至今已达到50余例,其中包括国内年龄最小者(12岁)和年龄最大者(65岁),手术成功率100%,1年生存率超过9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领先。
医疗特色- 智能机器臂辅助微创心脏手术
内镜技术在外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和来自心脏内科导管术的竞争促使心外科医生尝试用内镜进行心脏手术。由于传统的内镜器很难完成安全、简便、准确的血管吻合,操作器械较难、费时。临床医生和医疗技术开发人员很快将机器人应用于临床,它运动灵活,易于操作,图象稳定,灵活性和吻合精度及手术速度和安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近几年,以机器人为核心的微创辅助心脏外科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研究和开展,形成一股热潮,已经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手术。
医疗特色- Symmetry主动脉吻合器(冠心病)
近年来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方式、器械和材料都有重大改进,并逐步向微创、内窥镜和机器人辅助方向发展。因此,吻合口的完成需要有一种简单、可靠、省时的新方法来替代手工缝合。Symmetry主动脉吻合器能避免升主动脉部分钳夹引起的中风,以及手工缝合时对血管壁造成损伤,避免连续缝合的荷包效应使吻合口变形和狭窄,已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医疗特色- 心功能衰竭的外科治疗
•心脏移植(示图在前)
•心室辅助装置
•左室减容术
•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