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医学院附院内科血液专业组于1959年成立,由时任内科副主任的李继勋教授任专业组长,1984年正式更名为血液内科,由李卓江教授任主任。先后建立了血细胞形态室、溶血实验室、出凝血实验室、细胞培养室、血液流变学室、骨髓活检室等。2000年5月血细胞形态室、细胞培养室、溶血及出凝血实验室等合并到中心实验室,业务仍与血液专业对口。病房床位由初期22张扩增至39张(含无菌室1间);另建有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配有进口血细胞分离机、程控降温仪、低温冰箱以及超清晰度骨髓细胞分析仪、倒置显微镜、二氧化碳培养箱、进口半自动血凝分析仪等。
现有医师11人,含正高3人,副高3人,中级职称5人。其中博士后1人,硕士3人;配有实验室主管技师3人;另聘有教授、主任医师各一人。
血液内科在国内血液界有一定的地位,在省内处于重要地位。多年来一直是该省的血液病学术中心,在教学、人才培养及科研等方面有较突出的成绩,1996年被评为重点学科,有李继勋、李卓江、晏家益等知名专家。
历届科室负责人如下:
李继勋,教授,1959-1984年9月创建内科血液专业组并任组长,时为内科副主任。
李卓江,教授,1984-1999年9月任血液内科主任。
杨爱云, 教授,1984年9月-1994年任血液内科副主任。
晏家益,主任医师,1991年1月起任血液内科副主任,1999年9月-2000年1月主持血液内科工作。
景本年,主任医师,1991年1月起任血液内科副主任,2000年1月起主持血液内科工作。
曾小菁,副主任医师,1998年9月起任血液内科副主任。
王季石,副主任医师,2000年2月起任血液内科副主任。
血液内科能熟练地开展本专业各类疾病的诊疗技术,对本专业重要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及后天获得性溶贫、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及疑难、罕见病例的诊断均有可靠的血液学手段,包括:血液、骨髓涂片及活检、组化染色、单抗、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技术,并能应用先进的分子标记物检测手段早期诊断凝血异常性疾病等。在准确诊断前提下,能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在省内率先或较早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非淋白血病、MDS等,胎肝治疗再障,免疫抑制剂治疗重型再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免溶贫等,干扰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及慢粒白血病、淋巴瘤等,LAK细胞治疗恶组,应用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DS等,采用多种新化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DIC等,均取得满意或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又首先在省内应用血细胞分离机治疗慢粒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1999年对1例急淋白血病患者进行省内首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年出院病人数达340人,门诊人数约3000人左右。
血液内科已培养出硕士研究生11名,在读硕士5名,圆满完成了历届医学系及预防医学、检验、影象、妇幼卫生及药学等本科及专科的诊断学与内科学教学任务,还担任历届研究生授课工作,完成了历届医本科毕业实习及见习的带教任务,培养的血液专科进修生已遍及省内各地、州市。
血液内科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6项,三等奖1项,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与该院传染科科研课题,获省科技二等奖1项。
血液内科发表的学术论文共有260余篇,其中权威杂志13篇,重要杂志29篇,省级210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7篇。主编及编译专著各1部,参编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