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荪 心血管病内科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主任医师。
郑教授为国际心律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心律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及起搏陕西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主任。担任《心脏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国外医学 心血管病分册》、《J Med Sys》等杂志编委或审稿人。
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本科,1991年获本校心血管内科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博士学位。1988年开始从事心内电生理研究,1992年为全国最早开展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者之一,2003 年成为博士生导师,是一位优秀的中青年心血管内科学专家,长期从事心脏内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在心电生理学领域,尤其是在心房颤动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成效显著,在国内首先成功开展了房颤的射频迷宫术治疗以及阵发性房颤的肺静脉电隔离治疗,为心房颤动的治 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手段。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房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心房颤动是常见病及多发病,是当今世界研究热点之一。开展了房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1995年国际上首先进行射频迷宫术、1997年采取肺静脉局灶消融及心 房线性消融的方法,2001年开始肺静脉口电隔离和肺静脉-左房走廊电隔离术完成近百例,总成功率75%以上,例数及成功率达国内领先,为国内极少数开展 房颤的治疗的人员,随着三维电标测系统的引入,成功率进一步提高。同时,开展控制心室率加抗凝,药物及直流电复律,预防房颤起搏等多方面进行临床研究。基 础研究侧重从房颤的折返环及传导路径、心房肌不应期长短、单离子膜通道电位特性、肺静脉电活动在房颤的驱动和维持中的作用,从发病机制、消融的策略及方法 进行。先后得到国家、军队及陕西省科学基金的资助。
非常见部位室性心动过速、左房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是业界的难点,从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探索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尤其是房性心律失常。现在在此类心律失常的治疗基本成熟,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
开展了iNOS基因表达调控AVP介导高血压心血管重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开展了高血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出EH患者血浆AVP和NO水平与血压、心衰和左室肥厚程度有关,揭示AVP和NO比例失衡在EH发病中的作用,为EH病 情评估提供新指标;提出AVP介导心血管重构发生的机制,阐明AVP诱导VSMC、MC和CFs增殖肥大和胶原合成的新概念;报道iNOS基因下调是EH 血管重构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EH发病提出了NOS-NO系统自身缺陷的新理论;提出了NO具有逆转VSMC和CFs增殖肥大作用,证实NO对心血管 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为EH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提出CFs整合素表达上调和P27蛋白表达下调参与心脏重构形成的新认识。
较早开展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有重要的发现。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Rb基因的多态性与动脉样硬化的易感性相关,进一步结果显示YN22位点、Rb基因17内含子、 HUMARA基因位点是三个重要的位点,并且与细胞的衰老相关,可能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标记物。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学科建设跨上新的台阶。作为心脏内科主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编写教材10余万字,制作教学彩色幻灯、投影650张及多媒体教学软件5套。从缩短授课时间,采用启发式教学,提 高课堂效果,并出版CAI课件一套。培养硕士24余名、博士10名、博士后1名。被评为优秀教师二次(87、99年),2007年获总后育才银奖。
学科在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基础上,2002年被评为陕西省优势医疗专科,及国家211工程十五重点建设学科。2005年被评为全军心律失常诊治中心。
获奖情况:因杰出的教学能力和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2000年获总后育才银奖。科研成果获多项军队及省级奖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4年,第二作者)。
承担课题:目前承担军队十一五课题1项(第一负责人),国家重点发展计划973课题子课题1项(2007,第一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2009年,第一作者;2010年,第一作者),医院及其他临床课题2项,总经费达210万元。承担并完成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子课题1项(2002年,第一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1998年,第一负责人;1998年,第二负责人)、军队十 五课题1项(第一负责人)、陕西省课题1项(1998年,第一负责人)、学校创新工程课题1项(2000年,第一负责人)。
发表论文:发表200余篇,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18篇,最高影响因子11.2,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文章最高影响因子为5.4,总影响因 子达20。最高被引用频次为12次。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6部,新近参编国际专著 《Embryonic Stem Cell》,即将面世。